产能过剩成中国钢企“顽疾” 政府谋求兼并重组 |
综合报道 产能过剩,已成为拖累中国钢企发展的一大顽疾。尤其成问题的是,在现有产能中有很大比例并未受到监管,这给产业规划带来难题。 近日,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张德琛表示,现有钢铁业产能中一多半并未经核准,部分企业长期生存在灰色地带,游离在国家正常监管之外。靠现有的一些管理办法,想要管住这些产能,已经很难办到。 中钢协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透露,虽然10月份大中型钢企整体实现3个亿利润,但钢铁主业仍陷亏损。 钢企主业继续亏损 11月24日,刘振江表示,今年10月份,国内重点大中型企业总体实现扭亏,单月盈利3个亿,但“如果扣掉投资性的收益,钢铁主业还是亏损的”。 据刘振江介绍,10月份,国内还有26%的钢铁企业处于亏损状态。 “这跟理想预期还有很大差距。”刘振江说。此前,中钢协曾向媒体表态,10月份国内钢企整体肯定是不亏的,最理想的状况是,今年全年有望实现扭亏。 今年钢铁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,其中,前九个月,除了3、4、5月略有盈余之外,其他月份均陷入亏损。这其中,钢企主业全面亏损,全行业生产一吨钢基本上赔70块钱,多的一吨钢甚至亏300块钱。 刘振江预计,今年第四季度,钢铁行业的情况将好于前三个季度,“钢材价格在前三季已经降得不能再低了,国家新增加了一些建设项目,再就是10月份,钢铁企业基本用的是价格回落后的铁矿石”。 但对于今年能否如愿实现扭亏,刘振江持比较悲观的态度:从10月的情况看,扭亏的希望并不大,“今年肯定有一部分钢厂扭亏无望”。他认为,明年1月份的形势会更加不乐观。 即便现在陷入全面亏损,钢企的减产也是“名存实亡”。以1~9月份为例,虽然大中型钢企小幅减产,但中钢协统计的非会员单位同期累计产钢同比大增,增幅高达19%。“控制产量没有好办法,钢材价格上去了,产量马上就上去了。”刘振江说,全行业对自身产量过高的问题认识深刻,但是控制产量难度很大。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,一些国有钢厂宁可赔钱也不愿减产,大家都不想主动让出市场份额;而民营钢厂又因为受到银行贷款的现金流制约,即使赔钱也要做出经营正常的样子,以免被银行断奶。 产能多半未经核准 在张德琛看来,钢铁企业普遍遇冷,说明钢铁工业靠量取胜的阶段已终结,但“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”。 业内分析师指出,今年共有42座高炉建成投产,涉及炼铁产能5630万吨,目前粗钢产能为9.35亿吨,据不完全统计,2013年计划新增高炉32座,涉及产能3700万吨,全国炼钢产能明年不降反增。 这其中,各地方政府主抓节能减排、淘汰落后等具体任务,但由于钢铁生产也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,有的地方政府往往成为扩产的背后推手。“过去我们一讲扩张,企业有这样的冲动,地方也有这样的意愿,一拍即合。现在,很多地方还是有想扩张的冲动。”中钢协一位领导曾如此告诉表示。 值得关注的是,在这些巨量产能中,有相当部分并未拿到有关部门的“准生证”。张德琛会上透露,国内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,但现有产能中一多半并未经核准,部分企业长期生存在灰色地带,游离在国家正常监管之外。 据悉,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对“违规项目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还企图通过瞒报产量逃避监管。中钢协名誉会长、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淳就曾公开抨击河北钢铁产量统计数据造假,他质疑,河北省2011年有近5000万吨产钢量没有上报。 张德琛表示,靠现有管理办法已经难以管得住钢铁行业的盲目发展,工信部为此建立“重监管、轻审批”的管理模式并新修订了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》,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,在政策上不予支持,并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,迫使其退出市场。 政府将出兼并重组指导意见 中国政府一直谋求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,淘汰落后产能,工信部官员24日透露,《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》即将要发布。实际上,此前业界一直预期,工信部分会行业出台兼并重组指导意见,比如《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》等,但是最后出台一份综合性的指导意见显然是国务院层面的决定。 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张德琛24日上午表示,“工信部今年还要发布《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》,其中对于钢铁行业来讲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”。 此前在今年7月份,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,将以汽车、钢铁、造船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,研究出台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,加强对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指导和服务,并针对企业兼并重组中出现的问题,进一步落实完善政策措施。 实际上,此前业界一直预期,工信部分会行业出台兼并重组指导意见,比如《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》等,但是最后出台一份综合性的指导意见显然是国务院层面的决定。 根据新华社报道,今明两年是是八大行业重组的关键时期,国务院要求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速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。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、国资委、证监会等九部委正在酝酿相关政策,着力推进钢铁、汽车、水泥、机械制造等八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。 (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第一财经日报、网易财经) |